<big id="urifu"></big><acronym id="urifu"></acronym>

  • <table id="urifu"></table>
    <td id="urifu"><ruby id="urifu"></ruby></td>

    <table id="urifu"></table>
    1. 索  引 號: 111423LL00100/2023-21323 主題分類: 減災救災
      發文機關: 呂梁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3年03月15日
      標      題: 關于柳林縣“1·28”黃土崩塌自然災害調查評估報告
      發文字號: 呂政函〔2023〕17號 發布日期: 2023年03月15日

      呂梁市人民政府

      柳林縣“1·28”黃土崩塌自然災害調查評估報告


      山西省重大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

      2023年1月28日0時許,呂梁市柳林縣穆村鎮康家溝村發生一起黃土崩塌自然災害,災害造成1棟(戶)二層樓房受損,1人逃生4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31萬元。

      事發后,省市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均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省主要領導批示要求全力組織搜救,做好現場組織工作,嚴防次生災害發生,要加強監測預警,必要時果斷組織群眾緊急避險,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市委書記孫大軍和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廣勇等市領導也分別作出批示,要求全力開展救援工作,查明事故原因,舉一反三,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救援期間,省政府副秘書長丁永平、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姚青林、省應急管理廳一級巡視員楊振中、自然資源部和省自然資源廳專家等陸續到達現場指導工作。呂梁市市長張廣勇實地察看了黃土崩塌現場,了解受災情況,看望了救援人員,在現場召開專題會議,要求全力以赴搜救被困人員,妥善做好遇難人員家屬安撫和思想穩定善后工作。

      在省市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省應急管理廳、省自然資源廳、地勘處、省地環生態中心及有關專家的指導下,經過全體搶險救援人員的連續奮戰,于2023年1月28日21時10分完成救援任務,先后救出4名被困人員,經柳林縣人民醫院確認,4人均已無生命特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94號《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等相關規定,經呂梁市政府批準同意,成立了由市應急管理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柳林縣人民政府共同組成的柳林縣“1·28”黃土崩塌自然災害調查評估組,依法展開自然災害調查評估。調查評估組堅持“依法依規、實事求是、科學嚴謹、全面客觀”的原則,通過現場勘查、調閱資料、走訪群眾、多方會商、專家論證等方式,分析致災影響因素和存在問題,查明了災害發生的經過、原因、人員傷亡情況,認定了本次災害的性質,提出了改進工作的措施建議,同時將本調查評估報告抄送市紀委監委。

      調查認定:柳林縣“1·28”黃土崩塌是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黃土自身特性和自然因素長期作用演化的結果,是自然成因的崩塌地質災害,崩塌發生過程迅速,具有成災的隱蔽性、突發性和偶然性。災害造成1棟2層樓房受損,4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31萬元,災情等級為 “中型”。

      一、基本情況

      (一)地理位置及場地條件

      柳林縣地處呂梁山西麓晉西黃土高原,地勢東高西低,經過多年剝蝕侵蝕,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居民房屋大多建設在溝內兩側,建設用地拓展空間有限,人地矛盾突出。柳林“1·28”黃土崩塌中心位于東經110°52'20.24",北緯37°25'30.28"黃土崩塌區微地貌為黃土斜坡,坡頂黃土梁梁脊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梁頂標高821~853m,地形較為平緩,呈梯田狀,種植有松樹,灌木喬木發育;坡底為黃土沖溝(秋家渠),溝長130 m,溝口寬45m,溝頭寬約10 m。(見圖1-1)

      圖1-1  地理位置圖

      (二)黃土崩塌現場情況

      柳林“1·28”黃土崩塌區位于柳林縣穆村鎮沙曲村康家溝自然村秋家渠東北側邊坡。崩塌區輪廓清晰,平面形狀呈圈椅狀,崩塌方向210°,坡度50°左右,頂寬10.8m,底寬32.4m,平均寬度22.1m,高38.7m。

      崩塌區自上而下分為三段。上段為崩落區,主要為上更新統粉土層,高約15m,寬約20m,坡度約70°;中段為崩落~堆積過渡區,高約10m,坡度約45°;下段為堆積體頂部至坡腳,高約13.7m,房頂至堆積體頂部坡度約30°,房頂至坡腳段近直立。(見圖1-2)

      圖1-2   崩塌體正面影像

      據調查,黃土崩塌發生于2023年1月28日0時30分左右。崩塌體突然崩落,崩塌方向210°,最大崩落高度38.7m,崩落距離6~10m。崩塌主要發生在坡體頂部第四系上更新統(Q3)粉土中,崩落體寬10~23m,平均厚度約3.8m,高約15m,并在崩落體底部形成緩坡平臺,平臺標高822~824m,長約18m,寬3~5m。

      上部崩落體的跨塌沖擊裹挾中部粉質粘土表層也隨其垮落,上部少量崩落體塌落于平臺上。崩落體呈松散狀夾較大凍土塊垮塌,砸向坡下居民樓房,砸穿樓房頂板及隔層頂板涌入房內,在樓頂形成錐型堆積區,長約32m,寬約10m。

      (三)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情況

      柳林“1·28”黃土崩塌造成1棟2層樓房受損,4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31萬元。

      二、災害成因分析

      崩塌區位于柳林縣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災害成因主要與地形地質、水的作用、凍融作用、風化剝蝕作用、根劈作用等有關。

      (一)地形地質

      崩塌區原始斜坡為傾向西南的黃土邊坡,坡體高38.7m,寬150 m,坡體上部為第四系上更新統(Q3)粉土,中下部為第四系中更新統(Q2)粉質粘土。上部粉土厚度15m左右,垂直節理發育,具有大孔隙,結構疏松,強度低,有利于水的垂直入滲,工程地質條件差。中下部粉質粘土,厚度大于25m,硬塑~堅硬,相對致密,透水性較差。根據試驗數據,在粉土、粉質粘土接觸面附近土層含水率相對較高。坡體整體坡度50°左右,局部較陡,具有向臨空方向發生形變破壞的趨向,為斜坡變形、破壞和運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條件,由于其潛在的不穩定性、特定的地形條件、黃土的工程地質特性是崩塌發生的內在條件。

      (二)水的作用

      根據柳林縣氣象局1975年1月建站以來觀測資料,柳林縣多年平均降水量490.7mm,歷史上年最大降水量712.8mm(2017年)。2022年降水量693.6mm,僅次于歷史最大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多202.9mm;11月降水量45.4mm,為歷史同期最大降水量;在崩塌發生前的2023年1月14日有一次降雪,降水量6.9mm,積雪厚度3cm。特有的便于積水的梯田狀地形條件和黃土的特殊地質結構,有利于降水入滲,使得坡體淺層粉土和中部粉土、粉質粘土接觸帶土體含水率加大,增加了坡體荷載,導致土體強度降低。

      (三)凍融作用

      2022年12月1日~2023年1月28日,最高氣溫11.7℃,最低氣溫-19.8℃,期間有明顯的低溫~升溫~降溫過程(見圖2-1)。

      2022年12月1日~2023年1月2日,氣溫明顯偏低,日最低氣溫-6.1℃~-15.3℃,平均-10℃;2023年1月3日~1月12日,氣溫明顯回升,7~12日日最高氣溫9℃~11.7℃,平均10.5℃;2023年1月13日~1月28日,氣溫陡降,14~28日日最低氣溫-9.9℃~-19.8℃,平均-13.5℃。

      圖2-1柳林縣2022年12月1日~2023年1月28日氣溫變化柱形圖

      根據2023年1月1日~28日地溫監測數據,地溫隨氣溫變化有明顯升降波動過程, 1月12日前地溫呈逐漸上升趨勢; 12日當天地下5~10cm地溫大于0℃,12日后低于0℃并呈現下降趨勢,存在凍融現象(見圖2-2)。

      圖2-2  柳林縣2023年1月1日~28日地溫變化曲線圖

      (四)風化剝蝕作用

      根據調查訪問,2000年建設南山公園時對崩塌所處邊坡進行了簡易削坡處置。坡體削坡后呈多級臺階,臺階高3~4m,寬1~2m,總體坡度約50°。削坡對坡體整體穩定性起到了一定防護作用,但受長期風化剝蝕及降雨沖刷作用影響,坡體穩定性局部變差。

      (五)根劈作用

      崩塌區坡頂種植有松樹,種植時間始于2000年,樹齡20余年,樹高5~6m,根系發達,裸露可見根長5~6m(見圖2-3);坡面灌木叢較為發育,根系裸露長6~8m(見圖2-4)。根劈作用對邊坡產生長期破壞和側向擠壓,降低了坡體的穩定性?!?/p>

      另據資料收集和實地調查,2023年1月1日~28日,柳林縣無有感地震記錄。距離崩塌區最近的煤礦采空區位于其東南方向約550m,崩塌區位于煤礦采空區影響范圍之外。

      綜上所述,崩塌區特殊的地形條件和黃土地層巖性組合特征,為崩塌發生的內在因素,在大氣降水入滲、凍融、風化剝蝕、根劈等外在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引發了黃土崩塌地質災害。

      三、災害應急處置情況

      災害發生后,張廣勇市長在救援現場指出,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行動、爭分奪秒,加大救援人員調配,配足救援物資設備,在確保救援人員安全的前提下科學高效開展救援工作,盡快找到被困人員,最大努力減少人員傷亡。要牢固樹立“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的理念,全力以赴抓好涉險群眾的避險搬遷工作,分類施策采用投親靠友、租房安置等方式做好災害點群眾的安置工作,加強生活物資保障,滿足群眾基本生活需求。要加強災害現場周邊管理,做好救援人員防護,提醒周邊居民注意避讓避險,防止發生次生災害,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期間,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任忠多次電話連線現場,詢問進展、指導工作。

      (一)應急響應情況

      事發后,市縣兩級迅速反應,柳林縣委、縣政府,立即啟動一級應急響應,成立了以縣委書記楊月祥、縣長燕明星為總指揮的應急救援指揮部,于1時許調動消防、應急、武警等隊伍趕赴現場展開救援工作;呂梁市政府于2時30分啟動地質災害應急Ш級響應,各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快速響應,市應急管理局局長李永勝帶領市應急、規劃與自然資源等部門相關人員到達現場,與柳林縣相關人員進行現場查看、分析研判、制定救援方案,指揮開展救援工作;成立了由油曉峰副市長擔任總指揮的柳林縣“1·28”黃土崩塌應急救援指揮部,下設綜合協調、搶險救援、現場安保、醫療救護、宣傳報道、后勤保障、善后處理7個工作小組,召開緊急會議,明確小組職責,整合市縣兩級救援力量,要求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以赴搜救被困人員,搶險救援工作有序展開。

      (二)搶險救援情況

      1.現場搜救情況

      2023年1月28日0時許呂梁市柳林縣康家溝村發生黃土崩塌,泥土倒灌進一棟二層居民樓內造成四人被困,接到報警后呂梁市消防救援支隊柳林大隊迅速出動2車19人,于1時許趕赴現場,與此同時,支隊全勤指揮部、柳林二站、北川河西路特勤站的增援力量也趕到了現場。

      3時25分,救援人員在一層事故房屋窗戶右側墻角處發現第一名被困人員,隨即采用輕型裝備與徒手相結合的方式,對被困人員進行救助。3時43分,第一名被困人員被成功救出,隨即送往醫院進行搶救。經現場建筑結構專家研判,事故房屋存在坍塌風險,屋頂堆積的大量黃土不斷涌入房間內部,救援難度較大,現場指揮部隨即調整救援方案。堅持“救人第一、科學施救”和“指戰員生命至上”的原則,決定先對事故房屋進行支護頂撐,穩固建筑結構,加大承重面積,防止發生建筑坍塌事故,確保救援人員安全,由內部救援轉為先支護和加固事故房屋,利用小型挖掘機清理頂部的部分黃土,減輕房頂承重量,再進行內部救援,進一步降低房屋坍塌的可能性,增加救援人員的安全性,防止內部挖掘救人過程中屋頂黃土涌入房間。4時54分,救援人員利用支護頂撐技術完成對房屋內外共5處的加固作業。

      16時許,救援人員在二層搜救過程中,發現第二名被困人員,于16時39分救出。

      19時30分左右,隨著搜救工作的深入,救援人員在承重墻與樓頂板中間發現第三名被困人員,第一時間利用電動鑿巖機、液壓破拆工具組、鋼筋速斷器等破拆工具進行救援。20時10分,第三名被困人員被救出。

      20時15分左右,救援人員發現最后一名被困人員,在移除床板等雜物、利用裝備器材開辟救援空間后,于21時10分將被困人員救出。

      至此,柳林縣“1·28”康家溝黃土崩塌現場救援工作結束。

      2.參與救援力量情況

      此次救援共投入呂梁市消防救援支隊29人,華晉礦山救護隊50人,柳林縣消防救援大隊25人,柳林縣應急救援隊12人,柳林縣公安干警70人,武警中隊15人,支撐破拆工具五套、生命探測儀二套、挖掘機二臺、救護車三輛,挖掘土方700余方。此外,省部地質災害專家14名,住建結構專家4名參與救援。

      3.現場管控和轉移安置情況

      救援期間,組織70名公安干警對現場道路沿線、災害發生點周邊等重點區域實施警戒,同時檢查進出人員,調度出入車輛,規范了救援進出路線,保證了救援有條不紊;協助轉移、疏散、安置周邊涉險群眾4戶17人,每戶發放2000元用于臨時安置,并對涉險區域安裝了擋板,實施了硬隔離。目前,屬地鎮政府參照房屋征收補償安置補充方案及全省征地區片綜合地價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已啟動對4戶院房的征收工作,征收完成后,將由柳林縣自然資源局制定邊坡治理方案并進行綜合治理,徹底根除該處山體隱患。

      四、黃土崩塌地質災害教訓

      (一)人工排查不易認定黃土崩塌地質災害隱患

      我市地處呂梁山區,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地質環境復雜脆弱,溝谷發育,全境都是地質災害易發區,易崩易滑地層分布廣泛,加之去年雨水充沛,發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增大,且黃土崩塌地質災害具有很強的隱蔽性,突發性和復雜性,采用傳統人工排查的手段不易發現和認定此類地質災害隱患。

      (二)地質災害研究成果尚不能滿足指導地質災害防治實踐

      黃土崩塌成因機理復雜,影響因素多,研究難度大,且存在研究機構少、人員少、投入少的現實。黃土崩塌地質災害防治在早起識別、致災效應、避讓距離以及針對性措施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成果還相對滯后,不能滿足黃土地質災害防治的實際需求。

      (三)群眾風險意識淡薄、認識不足

      地質災害對大多數縣、鄉是小概率事件,三年、五年,甚至幾十年不發生地質災害也比較普遍,即使一些地質災害隱患點,幾十年不發生災害也大量存在。長期喊防、長期無災,廣大群眾久而久之產生了麻痹思想,淡化了防范意識,對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存在僥幸心理。

      五、下一步工作建議

      (一)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

      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論述,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基本原則,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思路,堅決克服麻痹思想,杜絕僥幸心理,通過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整治,全面提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立即組織開展隱患排查

      對在冊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全面排查,同時更要注重發現新的風險隱患,特別是高陡邊坡、黃土區、旅游區、交通干線和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的城中村、居民區、學校、醫院等人口聚集區以及臨時搭建的工棚,堅持“坡要到頂、溝要到頭”的排查原則,確保達到全覆蓋、不留死角盲區。

      (三)分類施策嚴格易發區地災風險管控

      積極探索“隱患點+風險區”雙控模式,完善管理體制。對已知隱患,落實避險搬遷與綜合治理;對建成區內中高風險溝壑,逐步實施生態修復與風險整治;對規劃建設區嚴格管控風險紅線。

      (四)持續強化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科普宣傳

      以案為例,面向地質災害易發區生產生活群眾及礦山、建設工程,廣泛開展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提升群測群防意識和能力。

      (五)進一步加大對呂梁市西麓黃土高原區地質災害防控理論與技術研究的力度

      開展地質災害防控研究,提高對黃土地質災害隱患的甄別和監測預警能力,有的放矢開展防控工作,實現對黃土地質災害“早發現、快預警、能防控、減損失”的目標。

      附件:呂梁市地質災害歷史事件及分析研判



      呂梁市人民政府????

      2023年3月15日????

      (此件公開發布)

      附件:

      呂梁市地質災害歷史事件及分析研判

      一、地質災害情況統計(2018~2022年)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經統計,2018~2022年呂梁市共發生因降雨等自然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14起,共造成12人死亡和1500.54萬元的直接財產損失,2020年至2022年底未發生有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詳細情況見表1。

      (一)年度發生情況

      從地質災害發生的年度來看,2021年發生災害次數最多,為8次,均為10月強降雨導致,無人員傷亡。2018年發生3次,2019年、2020年和2022年均發生1次。

      (二)各行政區發生情況

      從地質災害發生的地域來看,近5年在呂梁市有5個縣(市、區)發生過地質災害:離石區共計發生5次,發生次數最多,占總數的35.71%;其次交城縣共計發生4次,占總數的28.57%;臨縣、石樓縣各發生2次,興縣發生1次。具體情況見圖1

      1   20182022年呂梁市地質災害發生次數統計圖

      (三)地質災害災情

      2018~2022年呂梁市地質災害共造成12人死亡,直接財產損失1500.54萬元:離石區地質災害最嚴重,共造成10人死亡;石樓縣直接財產損失最大,共計558.22萬元。各縣地質災害災情統計見圖2、圖3。

      2    呂梁市各縣地質災害死亡人數統計圖

      3    呂梁市各縣地質災害直接損失統計圖

      二、地質災害分布規律

      地質災害的發生具有一定的規律,現就時間分布、空間分布兩個方面分析呂梁市地質災害的分布規律。

      (一)地質災害時間分布規律

      從時間分布上看,地質災害呈現出集中分布的規律,主要表現為在雨季和凍融期相對集中。

      經過對近5年呂梁市發生的14起地質災害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地質災害大多數發生在雨季(7~10月),共計8次,占總數的57.14%;少部分發生在凍融期(2~4月),共計4次。

      4   呂梁市地質災害發生月份統計圖

      (二)地質災害空間分布規律

      從全市的地質災害隱患空間分布上看,地質災害的發生受自然地質條件和人為因素的制約,地質災害在空間上有相對集中和條帶狀展布的分布規律。具體表現為:

      1.沿河谷兩側呈條帶狀分布

      據相關資料統計,呂梁市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質災害隱患均有明顯的沿河谷兩側具線性分布的特點,這主要是因為修建公路、建房一般需要人工開挖邊坡,而人們修建公路、建房一般都沿著溝谷和溝谷兩側修建,由此形成的高陡邊坡成為地質災害發生的必備條件。

      2.地質災害分布于人類工程活動頻繁的區域

      據相關資料統計,幾乎全部地質災害隱患點都受到人類工程活動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因建房、修路開挖邊坡,開挖后的坡體在降雨、凍融等誘發因素影響下易發生地質災害。

      三、地質災害發展趨勢研判

      地質災害受多種因素控制,具有一定的突發性、破壞性,同時地質災害的發生有一定的不可預見性,復雜的地質條件是災害發生的內因,其隨著氣溫、降雨等因素在不斷變化,不利的地質條件易引發地質災害;人類工程活動是災害發生的外因,不合理地邊坡開挖可直接誘發地質災害。從呂梁市整個地域來說,根據其地質環境條件及人類工程活動情況,可劃分出地質災害易發區,通過劃分的地質災害易發分區可大致研判其發展趨勢:高易發區容易發生地質災害,中易發區較易發生地質災害,低易發區發生地質災害風險較小。

      呂梁市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為高易發、中易發、低易發三個等級,分述如下。

      1.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位于呂梁市西部(興縣、臨縣、離石、柳林、中陽、石樓)河谷地帶、方山-嵐縣中部河谷地帶、交口-孝義-汾陽中部、交城東部采煤區域及汾陽-文水-交城呂梁山東麓區域,面積為6258.41㎞2,面積占比29.63%。

      該區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城區、重要集鎮和重要線路均位于此區。應有序引導人口居住、工程建設向低風險區轉移,對于無法落實遷移的區域,則應進行地質災害相關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危險區域應部署開展專業監測預警工作,相關部門和個人根據不同預警級別響應并采取相關措施,危險部位應結合實際情況采取工程措施,盡最大可能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風險;同時應加強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工作,強降雨期間及凍融期組織專業單位排查地質災害隱患,定期開展預案演練,發生險情后采取必要的短期專業監測措施和應急排查工作,根據監測和排查分析,進行必要的臨時避險來有效降低地質災害風險;加強對地質災害群防群測人員及相關責任人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提高人民群眾的防災意識,監測人員應按照預警等級進行不同頻率的巡查監測,必要時安排人員提前撤離危險區域;加強該區域居民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定期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科普講座,增強地質災害防范能力。

      2.地質災害中易發區位于呂梁市西部(興縣、臨縣、離石、柳林、中陽、石樓)丘陵區、方山-嵐縣丘陵區、交口-孝義-汾陽北部呂梁山東麓及文水-交城汾河谷區域,面積為8577.09㎞2,面積占比40.61%。

      該區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在合理規劃基礎上,有序開展城鎮和工程建設活動,對地形地貌等影響較大的工程應根據實際情況布設減災治理措施;危險區域應部署開展專業監測預警工作,相關部門和個人根據不同預警級別響應并采取相關措施,危險部位應結合實際情況采取工程措施,盡最大可能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風險;同時應加強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工作,強降雨期間及凍融期組織專業單位巡查地質災害,適時開展預案演練,發生險情后采取必要的短期專業監測措施和應急排查工作,根據監測和排查分析,進行必要的臨時避險來有效降低地質災害風險;加強對地質災害群防群測人員及相關責任人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提高人民群眾的防災意識,監測人員應按照預警等級進行不同頻率的巡查監測,必要時安排人員提前撤離危險區域;加強該區域居民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適時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科普講座,增強地質災害防范能力。

      3.地質災害低易發區位于呂梁市中部的呂梁山脈林場區域及呂梁市東南部孝義-汾陽-文水-交城的汾河谷地區域,面積為6284.75㎞2,面積占比29.76%。

      該區人類工程活動較弱,可以合理、適度的開展城鎮及工程建設活動;地質災害防治應以群測群防為主,加強群測群防網絡建設,定期開展巡排查工作,做好日常測報,做到災害發生前能及時預警,保證全員疏散規避;加強該區域居民的防災減災教育,不定期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展覽,增強地質災害防范能力。


      咨詢電話:市應急局 自然災害救援科 8236320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

      首頁  |   網站地圖  |   網站聲明  |   聯系我們  |   關于我們 

      呂梁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主辦   呂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辦   技術支持:呂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呂梁市離石區永寧中路9號     網站技術聯系電話:0358-8222583

      版權所有:呂梁市人民政府網  晉ICP備06004910號-1  網站標識碼:1411000003

      晉公網安備 14110002000102號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